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8岁。他与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还同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友。西南联大这所特殊时期的学府,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西南联大的诞生与解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东部高校内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开学。1938年4月,学校定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等。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复校北上,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期间还曾设蒙自分校和叙永分校。
二、艰苦办学,成就辉煌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泥筑围墙、铁皮屋顶,校舍狭窄、校门简陋。但师资与学生成材率空前绝后,其严谨学风、“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
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联合大学,在炮火中培养了3807名毕业生。其中,有160名新中国两院院士,8名“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5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大批人文社会学者。
三、李政道与西南联大
1945年春,不到二十岁的李政道拿着介绍信找到时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的吴大猷。吴大猷让他随班听讲、考试,若及格暑假可正式转入二年级并免读以前课程。
西南联大云集大批名师,学术研究气氛浓厚。在叶企孙、吴大猷等老师影响下,物理系着眼世界科学前沿教学研究。李政道如鱼得水,天赋才能显露,其勤奋和天资让吴大猷称其为“奇才”。他物理、数学成绩都很优秀,同学回忆其学习在班上十分优异,虽学习仅一年,但才华已显。朱光亚也回忆,那时李政道就显露超人物理才华,深受赞誉和钦佩。
四、西南联大“牛”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主持下的西南联大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
西南联大孕育众多大人物,如梁启超(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梁思成(创建清华建筑系)、林徽因(著名建筑师等)、王国维(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孙立人(抗战名将)、冯友兰(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著《中国哲学史》等)、钱穆(西南联大国史教授,著《国史大纲》)等。
在那个特殊时代,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如普通人般努力生活,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自强不息。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是未来的大师。今天,让我们向西南联大致敬,向永不凋谢的西南联大之花致敬!
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8岁。他与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还同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友。西南联大这所特殊时期的学府,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西南联大的诞生与解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东部高校内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开学。1938年4月,学校定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等。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复校北上,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期间还曾设蒙自分校和叙永分校。
二、艰苦办学,成就辉煌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泥筑围墙、铁皮屋顶,校舍狭窄、校门简陋。但师资与学生成材率空前绝后,其严谨学风、“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
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联合大学,在炮火中培养了3807名毕业生。其中,有160名新中国两院院士,8名“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5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大批人文社会学者。
三、李政道与西南联大
1945年春,不到二十岁的李政道拿着介绍信找到时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的吴大猷。吴大猷让他随班听讲、考试,若及格暑假可正式转入二年级并免读以前课程。
西南联大云集大批名师,学术研究气氛浓厚。在叶企孙、吴大猷等老师影响下,物理系着眼世界科学前沿教学研究。李政道如鱼得水,天赋才能显露,其勤奋和天资让吴大猷称其为“奇才”。他物理、数学成绩都很优秀,同学回忆其学习在班上十分优异,虽学习仅一年,但才华已显。朱光亚也回忆,那时李政道就显露超人物理才华,深受赞誉和钦佩。
四、西南联大“牛”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主持下的西南联大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
西南联大孕育众多大人物,如梁启超(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梁思成(创建清华建筑系)、林徽因(著名建筑师等)、王国维(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孙立人(抗战名将)、冯友兰(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著《中国哲学史》等)、钱穆(西南联大国史教授,著《国史大纲》)等。
在那个特殊时代,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如普通人般努力生活,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自强不息。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是未来的大师。今天,让我们向西南联大致敬,向永不凋谢的西南联大之花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