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至,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炎热渐退,初秋的凉爽悄然来临。此时,养生保健需顺应季节变化,从锻炼、饮食到作息,都应做出相应调整。

一、处暑后养生锻炼要点
传统中医认为,下午3点至晚上9点人体阳气充足,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大脑活跃、反应灵敏,且大气中氧气含量较高,适合外出散步健身。将快速走路安排在这一时段,能保证体力充沛,提高锻炼效果。
秋日锻炼首推登高。初秋温度变化频繁,这能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与中医“秋冻”理念相符。不过,年老体弱者不可盲目追求保健效果。登高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速度缓慢,通过增减衣服适应空气温度。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意外。
二、处暑后养肺正当时
初秋气候逐渐干燥,易损害肺阴,夏季残留的细菌也会侵入呼吸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肺病还可能复发或加重。因此,保护肺阴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养肺可充盈肺气,治疗肺虚导致的疾病。在食物选择上,甘润食品对肺有益,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此外,众多粥品也是养肺首选,像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
三、如何有效缓解“秋乏”
处暑意味着伏天结束,但“秋老虎”常在此出现,昼夜温差进一步扩大。秋乏是处暑后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若“秋乏”不解,还可能引发“秋乏病”,出现胸胁胀闷、身重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处暑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易出现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此时,睡好子午觉可减轻秋乏、壮阳气。子时(23点到凌晨1点)和午时(11点到13点)是阴阳交接、气血转换的时段,晚上提前入睡,午时小憩20分钟,能让身体得到充分调养。
同时,每天巳时(9点到11点)拍打大包穴3分钟,也能缓解疲劳、改善脾胃虚弱。巳时气血流注脾经,大包穴位于腋窝直下第6肋间隙处,为脾之大络。拍打此穴可通调脾经气血,促进消化,充养后天之气,缓解秋乏症状。
处暑时节,养生是一场与自然的和谐共舞。通过合理的锻炼、科学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健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秋日的到来。
处暑已至,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标志着炎热渐退,初秋的凉爽悄然来临。此时,养生保健需顺应季节变化,从锻炼、饮食到作息,都应做出相应调整。

一、处暑后养生锻炼要点
传统中医认为,下午3点至晚上9点人体阳气充足,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大脑活跃、反应灵敏,且大气中氧气含量较高,适合外出散步健身。将快速走路安排在这一时段,能保证体力充沛,提高锻炼效果。
秋日锻炼首推登高。初秋温度变化频繁,这能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与中医“秋冻”理念相符。不过,年老体弱者不可盲目追求保健效果。登高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速度缓慢,通过增减衣服适应空气温度。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意外。
二、处暑后养肺正当时
初秋气候逐渐干燥,易损害肺阴,夏季残留的细菌也会侵入呼吸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肺病还可能复发或加重。因此,保护肺阴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养肺可充盈肺气,治疗肺虚导致的疾病。在食物选择上,甘润食品对肺有益,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此外,众多粥品也是养肺首选,像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
三、如何有效缓解“秋乏”
处暑意味着伏天结束,但“秋老虎”常在此出现,昼夜温差进一步扩大。秋乏是处暑后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若“秋乏”不解,还可能引发“秋乏病”,出现胸胁胀闷、身重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处暑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易出现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此时,睡好子午觉可减轻秋乏、壮阳气。子时(23点到凌晨1点)和午时(11点到13点)是阴阳交接、气血转换的时段,晚上提前入睡,午时小憩20分钟,能让身体得到充分调养。
同时,每天巳时(9点到11点)拍打大包穴3分钟,也能缓解疲劳、改善脾胃虚弱。巳时气血流注脾经,大包穴位于腋窝直下第6肋间隙处,为脾之大络。拍打此穴可通调脾经气血,促进消化,充养后天之气,缓解秋乏症状。
处暑时节,养生是一场与自然的和谐共舞。通过合理的锻炼、科学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健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秋日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