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史诗巨制《觉醒年代》艺术再现百年前先进分子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剧中栩栩如生的蔡元培形象深入人心。蔡元培的一生,是为教育奉献、为国家奔走的一生,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
早年求学,兴趣初萌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早逝,他由母亲周夫人抚养长大。周夫人注重孩子习惯养成,对蔡元培影响深远。蔡元培幼时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寄居姨母家及跟随李姓私塾老师读书期间,在六叔教导下,他渐生独特思想,对经学和理学产生兴趣。17岁考取秀才后,他设私塾,正式投身教育,此后一生未离教育行业。
甲午之后,留学救国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已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目睹民族危机,思想发生转变。他对仕途失去兴趣,放弃从政念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让蔡元培认识到革新人才的重要性。他毅然离开北京,投身教育,先在绍兴中西学堂、剡山书院任教,后到上海南洋工学筹备爱国学社,还担任光复会会长、同盟会上海支部部长。1907年,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前往德国半工半读,在莱比锡大学选修40余门课程,关注德国大学教育。1911年底回国后,他任教育总长,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捍卫共和,改革北大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不拘一格招纳贤才,虽任职仅半年,却组建起廉洁高效的中央教育行政组织,为全国教育革新做出重要贡献。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北大封建官僚习气浓重,他发表就职演说,要求学生“抱定宗旨”,树立研究学问的信念,追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让北大成为思想激荡之地,焕然一新。然而,受政治环境影响,他逐渐意识到仅靠学术和教育无法拯救中国,1926年悄然离开北大。
晚年避难,静心修养
蔡元培一生位高权重,与政治结缘,晚年却疏离政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体孱弱的他前往香港避难养病。在香港,他拒绝外务,静心写作,计划撰写“以美育代宗教”的书,还专注于《自写年谱》。他与夫人周养浩相互扶持,感情融洽。1940年3月3日,蔡元培起床时头晕目眩,失足倒地,口吐鲜血,终因年高体弱逝世,享年73岁。
蔡元培逝世后,全国各界举行悼念活动,毛泽东赞誉他为“学术泰斗,人世楷模”。他一生追求真理,不为金钱和权力所动,以追求自由与民主为志向,是中华民族宝贵民族精神的凝结者,成为矗立在一个时代中的丰碑,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史诗巨制《觉醒年代》艺术再现百年前先进分子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剧中栩栩如生的蔡元培形象深入人心。蔡元培的一生,是为教育奉献、为国家奔走的一生,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
早年求学,兴趣初萌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早逝,他由母亲周夫人抚养长大。周夫人注重孩子习惯养成,对蔡元培影响深远。蔡元培幼时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寄居姨母家及跟随李姓私塾老师读书期间,在六叔教导下,他渐生独特思想,对经学和理学产生兴趣。17岁考取秀才后,他设私塾,正式投身教育,此后一生未离教育行业。
甲午之后,留学救国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已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目睹民族危机,思想发生转变。他对仕途失去兴趣,放弃从政念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让蔡元培认识到革新人才的重要性。他毅然离开北京,投身教育,先在绍兴中西学堂、剡山书院任教,后到上海南洋工学筹备爱国学社,还担任光复会会长、同盟会上海支部部长。1907年,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前往德国半工半读,在莱比锡大学选修40余门课程,关注德国大学教育。1911年底回国后,他任教育总长,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捍卫共和,改革北大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不拘一格招纳贤才,虽任职仅半年,却组建起廉洁高效的中央教育行政组织,为全国教育革新做出重要贡献。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北大封建官僚习气浓重,他发表就职演说,要求学生“抱定宗旨”,树立研究学问的信念,追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让北大成为思想激荡之地,焕然一新。然而,受政治环境影响,他逐渐意识到仅靠学术和教育无法拯救中国,1926年悄然离开北大。
晚年避难,静心修养
蔡元培一生位高权重,与政治结缘,晚年却疏离政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体孱弱的他前往香港避难养病。在香港,他拒绝外务,静心写作,计划撰写“以美育代宗教”的书,还专注于《自写年谱》。他与夫人周养浩相互扶持,感情融洽。1940年3月3日,蔡元培起床时头晕目眩,失足倒地,口吐鲜血,终因年高体弱逝世,享年73岁。
蔡元培逝世后,全国各界举行悼念活动,毛泽东赞誉他为“学术泰斗,人世楷模”。他一生追求真理,不为金钱和权力所动,以追求自由与民主为志向,是中华民族宝贵民族精神的凝结者,成为矗立在一个时代中的丰碑,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