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与结节囊肿:中医视角下的成因与应对
2025-02-06

如今,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的检出率不断上升,这些常被称作“块”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多与“痰”紧密相关。那么,痰是如何引发结节与囊肿的?又该如何应对呢?下面为你详细解读。

结节,囊肿

一、痰如何演变成结节与囊肿?

中医学里,痰是病理产物。外邪、饮食、情绪、劳累,或肾阳亏虚、肾阴耗损,都会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这三脏与水液代谢紧密相连,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受阻,水津停滞,聚湿化痰。

痰形成后随气流动,内侵脏腑,外达筋骨皮肉,引发多种疾病。痰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

1、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出现胸闷心悸。

2、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胀满不适。

3、痰在经络筋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引发阴疽流注等化脓性疾病。

4、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迷。

5、痰气凝结咽喉:咽喉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6、痰凝聚局部:形成有形肿物,如结节、囊肿。

中医认为,结节属“癥结”范畴,与气滞、痰凝、血瘀有关,主要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水,若脾肾两虚,津液运行失常,津凝为痰;或影响脾运化,痰浊内生,瘀血与痰浊胶结,形成结节。


二、如何应对痰生结节、囊肿?

治疗应根据结节部位、经脉循行及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1、甲状腺结节:属“瘿病”,位于颈前,与任脉、督脉及肝肾相关,治疗除消散结节,还需调补肝肾。

2、乳腺结节:与肝胃两经及肾经、冲任二脉有关,常伴疼痛和月经不调,治疗既要消散结节,又要调理肝胃及冲任二脉。

3、肺结节:位于肺部,肺主宣发肃降,治疗除消散结节,还需宣肺理气。

对于已发现结节的人群,应及时请医生评估。未长结节的人,日常要注意饮食有节,减少高脂肪、辛辣及腌制食物摄入,多吃鸡蛋、牛奶、虾、海带、紫菜、蔬果等富含蛋白质、含碘量高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保持心态平和,积极乐观;远离污染源,避免长期接触辐射和化学物质,做好防护。


三、祛痰要先顺气

痰多因气机不畅而生,治疗痰饮病,顺气是关键。顺气即通畅气机,使痰饮随气消散排出。

1、肺气不宣:肺气郁结生痰,症状为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常见于肺气肿、阻塞性肺病患者。可用桔梗枳壳汤或通宣理肺丸宣肺化痰。

2、脾胃气滞:脾胃气滞,精微留而成痰,症状为肥胖、头重身困、眩晕,常见于三高患者。可用顺气化痰汤、平陈汤或参苓白术丸、平胃丸等理气健脾、消痰化湿。

3、肝郁气滞:肝气郁滞致痰凝,症状为咽中异物梗阻,常见于慢性咽炎患者。可用半夏厚朴汤或逍遥丸、清喉咽颗粒等理气宣肺、降逆祛痰。

4、肺胃不降:痰阻气道,肺气上逆,症状为咳嗽、哮喘、痰多不易咳出,常见于哮喘患者。可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等降肺气、攻逐痰涎。


总之,了解痰与结节、囊肿的关系,掌握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痰与结节囊肿:中医视角下的成因与应对

如今,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的检出率不断上升,这些常被称作“块”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多与“痰”紧密相关。那么,痰是如何引发结节与囊肿的?又该如何应对呢?下面为你详细解读。

结节,囊肿

一、痰如何演变成结节与囊肿?

中医学里,痰是病理产物。外邪、饮食、情绪、劳累,或肾阳亏虚、肾阴耗损,都会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这三脏与水液代谢紧密相连,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受阻,水津停滞,聚湿化痰。

痰形成后随气流动,内侵脏腑,外达筋骨皮肉,引发多种疾病。痰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

1、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出现胸闷心悸。

2、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胀满不适。

3、痰在经络筋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引发阴疽流注等化脓性疾病。

4、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迷。

5、痰气凝结咽喉:咽喉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6、痰凝聚局部:形成有形肿物,如结节、囊肿。

中医认为,结节属“癥结”范畴,与气滞、痰凝、血瘀有关,主要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水,若脾肾两虚,津液运行失常,津凝为痰;或影响脾运化,痰浊内生,瘀血与痰浊胶结,形成结节。


二、如何应对痰生结节、囊肿?

治疗应根据结节部位、经脉循行及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1、甲状腺结节:属“瘿病”,位于颈前,与任脉、督脉及肝肾相关,治疗除消散结节,还需调补肝肾。

2、乳腺结节:与肝胃两经及肾经、冲任二脉有关,常伴疼痛和月经不调,治疗既要消散结节,又要调理肝胃及冲任二脉。

3、肺结节:位于肺部,肺主宣发肃降,治疗除消散结节,还需宣肺理气。

对于已发现结节的人群,应及时请医生评估。未长结节的人,日常要注意饮食有节,减少高脂肪、辛辣及腌制食物摄入,多吃鸡蛋、牛奶、虾、海带、紫菜、蔬果等富含蛋白质、含碘量高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保持心态平和,积极乐观;远离污染源,避免长期接触辐射和化学物质,做好防护。


三、祛痰要先顺气

痰多因气机不畅而生,治疗痰饮病,顺气是关键。顺气即通畅气机,使痰饮随气消散排出。

1、肺气不宣:肺气郁结生痰,症状为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常见于肺气肿、阻塞性肺病患者。可用桔梗枳壳汤或通宣理肺丸宣肺化痰。

2、脾胃气滞:脾胃气滞,精微留而成痰,症状为肥胖、头重身困、眩晕,常见于三高患者。可用顺气化痰汤、平陈汤或参苓白术丸、平胃丸等理气健脾、消痰化湿。

3、肝郁气滞:肝气郁滞致痰凝,症状为咽中异物梗阻,常见于慢性咽炎患者。可用半夏厚朴汤或逍遥丸、清喉咽颗粒等理气宣肺、降逆祛痰。

4、肺胃不降:痰阻气道,肺气上逆,症状为咳嗽、哮喘、痰多不易咳出,常见于哮喘患者。可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等降肺气、攻逐痰涎。


总之,了解痰与结节、囊肿的关系,掌握应对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