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揭秘手足口病八大误区,科学防控孩子健康无忧
2025-11-06

手足口病作为儿童常见传染病,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然而,公众对其认知存在诸多误区,正确了解这些误区,才能科学防控。

手足口病,误区,防控,儿童健康

误区一:得过一次终身免疫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不同型别无交叉免疫。孩子感染一种痊愈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所以,无论是否得过,流行季都要做好防护。


误区二:只有5岁以下婴幼儿会感染

手足口病并非5岁以下婴幼儿专属,5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可能感染。成人感染多为隐性感染,仍有传染性,是“沉默传染源”。全年龄段人群都需做好卫生防护。


误区三:满手满脚疱疹病情重

皮疹多少与病情轻重无关,重症早期疱疹数量可能不多,持续高热、精神差才是重症信号。判断重症核心是观察精神状态和体温,持续高热、精神差需立即就医。


误区四:酒精擦拭可预防

肠道病毒对酒精天然耐受,75%酒精无法杀灭。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漂白粉)、56℃加热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可有效灭活。预防要选对消毒方式,酒精无效。


误区五:打过EV-A71疫苗就安全

EV-A71疫苗主要针对易致重症的EV-A71血清型。接种后流行季仍需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其他型别病毒。


误区六:服用抗生素、抗病毒口服液好得快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病毒感染,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会增加细菌耐药和药物皮疹等风险。患病后重点做好对症支持,出现重症信号及时就医。


误区七:亲吻孩子不会传染

成人感染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高,唾液可能携带病毒,嘴对嘴亲吻、共用餐具等行为可能传染给孩子。即便无症状,也应避免嘴对嘴亲吻,注意日常接触卫生。


误区八:感染就住院

轻症患儿住院会增加交叉感染机会,占用医疗资源。只需居家隔离2周,密切观察体温和精神状态。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才需住院。


正确认识手足口病误区,科学防控,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揭秘手足口病八大误区,科学防控孩子健康无忧

手足口病作为儿童常见传染病,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然而,公众对其认知存在诸多误区,正确了解这些误区,才能科学防控。

手足口病,误区,防控,儿童健康

误区一:得过一次终身免疫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不同型别无交叉免疫。孩子感染一种痊愈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所以,无论是否得过,流行季都要做好防护。


误区二:只有5岁以下婴幼儿会感染

手足口病并非5岁以下婴幼儿专属,5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可能感染。成人感染多为隐性感染,仍有传染性,是“沉默传染源”。全年龄段人群都需做好卫生防护。


误区三:满手满脚疱疹病情重

皮疹多少与病情轻重无关,重症早期疱疹数量可能不多,持续高热、精神差才是重症信号。判断重症核心是观察精神状态和体温,持续高热、精神差需立即就医。


误区四:酒精擦拭可预防

肠道病毒对酒精天然耐受,75%酒精无法杀灭。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漂白粉)、56℃加热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可有效灭活。预防要选对消毒方式,酒精无效。


误区五:打过EV-A71疫苗就安全

EV-A71疫苗主要针对易致重症的EV-A71血清型。接种后流行季仍需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其他型别病毒。


误区六:服用抗生素、抗病毒口服液好得快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病毒感染,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会增加细菌耐药和药物皮疹等风险。患病后重点做好对症支持,出现重症信号及时就医。


误区七:亲吻孩子不会传染

成人感染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高,唾液可能携带病毒,嘴对嘴亲吻、共用餐具等行为可能传染给孩子。即便无症状,也应避免嘴对嘴亲吻,注意日常接触卫生。


误区八:感染就住院

轻症患儿住院会增加交叉感染机会,占用医疗资源。只需居家隔离2周,密切观察体温和精神状态。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才需住院。


正确认识手足口病误区,科学防控,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